阅读本文前,各位官人,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。
武庙做为古代名将的最高荣誉,武庙选拔强调"忠义礼法",缺一不可,武庙中"十哲六十四将"的选拔标准,不仅考量战功,更注重兵法传承与军事理论贡献,因此能够进入武庙的都是武将中的翘楚,他们无论是在战功还是个人能力上都是无可挑剔的。
然而几千年的历史只选出了六七十人,实在是很难选拔,毕竟有能力的将领太多了,谁落选都觉得可惜。那么在历史上,哪位武将落选武庙让人十分惋惜呢?
1.万里绝域的雷霆一击——陈汤
我们可以不了解陈汤,但是不可能不知道他那句,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当逃亡十余年的北匈奴首领郅支单于卷土重来,将大汉在西域的权威践踏殆尽之时,他硬是集合了西域都护府屯田兵、车师戊己校尉及西域诸国联军四万余人。他带领这支临时组建的军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流沙,翻越天山雪岭,突然兵临城下,将敌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。
展开剩余88%单郅支单于曾让西域诸国闻风丧胆的枭雄,最终倒在陈汤刀下。自此以后终结了北匈奴最后的威胁,稳定了汉朝的西北边疆,为汉王朝立下一大奇功。面对立下的不世之功,陈汤却没有得到应有奖赏,反而差点被下入大狱,因为他犯了死罪,在出兵时他没有请皇帝批示就私自出兵,犯了兵家之大忌。加之他缴获的财物,也没有尽数上缴,让其饱受诟病。
陈汤在战功上不逊于卫青、霍去病,但是他爱财的事情让他断送了入选武庙唯一的机会。
2.东汉第一破局者——岑彭
岑彭在云台二十八将中不怎么出名,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用十二年时间完成从王莽县令到天下名将的蜕变,在楚地纵横捭阖,在巴蜀摧枯拉朽,却在武庙评选中意外落选。
我们知道在唐代评选武庙人选时,非常注重一个人的勇武,岑彭的主要贡献是劝降,不战而屈人之兵,他的这种做法在崇尚武术的唐代评委眼中反而成了"怯战"的证据,岑彭的招降纳叛被误解为投机取巧。我们反观耿弇、吴汉的入选,他们在战场上都是大杀四方、阵斩敌酋的帅才,
加之他壮年遇刺身亡,他所创的"心理战十六策"等军事思想,因缺乏系统整理而逐渐散佚,正是因为此种原因让其失掉了入选武庙的机会。
3.从抄书郎到西域王——班超
如果说岑彭落选情有可原,那么班超的落选实在是一颗被遗忘的明珠。在"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"的东汉,班超一直在长安抄写典籍,过着非常普通的生活。当西域诸国叛乱的消息传到洛阳,满朝文武都在推诿责任时,这个"抄书匠"突然站出来说:"我愿出使西域,立功异域以取封侯!",这个时候大家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,用三十六年时间改变了东汉的边境困境。
班超镇守西域四十载,斩杀匈奴超十万,对社稷之功无以言表。班超用生命诠释了何为"文能提笔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"。武庙竟没有他的一席之地——这是中国军事史上最刺眼的遗漏之一。唐代始建的武庙评选标准更青睐“正兵对决”型将领,有一部分人认为班超出身书香门第,尽管他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,但朝廷中的保守派依然认为他"文人不该入武庙"。宋代史学家叶适曾叹:“超之功在舌不在刃,武庙重斩首级而轻折冲樽俎,谬矣!”
4.赵云
这位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幼主、汉水空营退敌、箕谷殿后护军的传奇武将,竟然连一个小小的武庙都进不去,实在是令人费解。被后世捧上神坛的"赵子龙",绝对是是三国时代最被低估的顶级名将。
建安十三年长坂坡的烽烟中,赵云怀抱阿斗突破重围,在乱军中七进七出,是何等的英姿飒爽,是何等的忠心耿耿。
赵云是三国最理性人,他不像关羽那般刚愎自用,也不似张飞那般鲁莽冲动,更不效仿曹操的权谋手段。然而唐代武庙的评选标准暗含"开疆拓土"的意思,赵云终其一生未曾独当一面,始终扮演着"中护军"的角色,所有建立的军功都是上司的,即便赵云再武勇与忠义,却难以积累攻城略地的显赫战功。
5.被遗忘的"南朝第一名将"——韦睿
韦睿出生在南北朝乱世的洛阳城,虽出身"京兆韦氏"望族,但是饱尝世态炎凉。在经历过底层的锻炼后,韦睿的性格和处世态度都显得十分沉稳。梁武帝萧衍登基后,受到梁武帝赏识,才逐渐开始建功立业。
韦睿最突出的贡献当属钟离之战,北魏孝文帝亲率20万大军进攻钟离,意图一举歼灭南梁主力。面对"南朝无人"的窘境,51岁的韦睿临危受命,皮甲上马,仅率3万兵力死守孤城抵御北魏。在其顽强抗击下,这场战役让北魏损失惨重,孝文帝仓皇逃回洛阳,从此再未南侵,钟离之战的胜利,则彻底扭转了南朝被动挨打的局面,南北朝格局就此改写。
在评定武庙时,唐朝当时的认知是任你多大的功劳,首先你的政权需要正统,而南朝梁被视为"伪政权",自然未能上榜。加之他是一名儒将,更加注定了他的落选。唐代武庙六十四将中,南朝仅王猛、谢玄等数人入选;宋代武庙七十二将更将南朝将领几乎全数剔除。
6.陈庆之
寒门出身的陈庆之最初只是梁武帝萧衍的棋童,一直以来以文若的书生面貌示人。在他四十一岁才首次带兵,由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。
在北魏二十万重甲骑兵压城之时,南梁主帅萧衍已准备撤退,陈庆之却发出怒吼:"众卿可愿随我死战?",身后士卒见状齐声大喊:"愿随将军共赴黄泉!",白袍军就此形成,他们以每天攻陷三座城池的速度在55天内横扫北魏三十余城,最终剑指洛阳城门。
即便是北伐胜利,然而南梁朝廷正在上演血腥政变,权臣侯景勾结诸藩王发动叛乱,这位本应功勋卓著的北伐统帅,竟被诬陷与北魏暗通款曲。更令人心寒的是,在北齐高洋篡位后,陈庆之的赫赫战功被刻意抹去,实在是十分荒诞。
7.三箭定天山难入武庙——薛仁贵
薛仁贵在民间捧为"武圣",却在官方祀典的武庙中始终无缘席位。是战功不够?还是命运弄人?薛仁贵是从贫农一路成长起来的,人生犹如开挂一样,仕途一路高升。当然他最出名的当属三箭定天山,在征讨铁勒九姓的战场上,面对十余万游牧联军,他亲率精锐轻骑迂回突袭,三箭射落敌军三员大将,十余部族望风归降。
本应该凭借这三箭名垂青史,然而事情却出现了转折,在大非川之战中,薛仁贵军事生涯的转折点。面对吐蕃四十万大军,副将郭待封违抗军令导致粮草被劫。薛仁贵被迫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与敌决战,最终因兵力悬殊而败退。这场惨败虽非其指挥失误,但是让他深陷舆论的漩涡。正是因此此次失败,断送了他入选武庙的机会。
8.刘仁轨
刘仁轨出身山东寒门,由于发奋学习、博学多才,受到了任瑰的赏识并对其拔擢,刘仁轨的人生就此被改写。在朝鲜半岛西南的白江口海战中,700余艘倭国战船遮天蔽日,百济叛军与倭军组成的联军正欲撕碎大唐在朝鲜半岛的最后防线。
年近七旬的刘仁轨率水师东征百济,最终在熊津口之战中斩首敌军10万,生擒扶余丰。此役不仅终结百济政权,更将日本势力彻底赶出朝鲜半岛,将唐朝的军事实力发扬海内外。
虽然以文官之身统帅大军,但是却了古代海战史上最辉煌的胜利。此次战争的胜利,让唐朝所有的目光都看向了他,一时风光无比。正所谓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,高居宰相之位时自然是得罪的人比较多,加之他对武则天多次讥讽,让他入选武庙的机会彻底丧失。
9.王忠嗣
王忠嗣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武将家庭,九岁父亲战死沙场,因此被玄宗收养宫中培养,期间他展现出超强的个人能力,在玄宗的精心培养下,他能征善战。在与吐蕃交战时,一夜之间连破吐蕃三座城池,自此名震天下。
凭借自己出色的个人能力,王忠嗣一跃成为四镇节度使,成为大唐最有权势的男人。由于唐玄宗一味对外发动战争时,王忠嗣以时机未到为由直言劝谏,敢于皇帝唱反调实在是不明智,加之李林甫与他不对付,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,让他日渐失宠,最终将他贬为汉阳太守,此次贬黜让他彻底与武庙无缘。
10.王玄策
当王玄策毛遂自荐,率领三百唐军护送财宝踏上归程后,谁都没想到,这次护航任务最后演变成一场战争。为了平定印度的叛乱,他组织了多国联军,对印度展开攻击,三日破茶镈和罗城,七日破中天竺王城,将阿罗那顺的十万大军尽数击溃。
他以一人之力覆灭中天竺,横扫天竺八万联军。立下此次战功,按理应受封侯爵,但是却在朝堂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。由于中天竺之战未纳入唐朝主要战略方向,其地缘价值难与辽东、漠北相比,因此在当时看来,大家对他的胜利并不是特别重视。加之同时期李靖灭突厥、侯君集平高昌的光芒太盛,谁会在意蛮夷小邦的叛乱?
这十位落选武庙的名将,或因政治,或因局势没有入选,但他们无一不是改写战局的猛将。正如《孙子兵法》所言:"故明君不兴无名之师,不失无谓之胜。"而这些未入武庙的将军们,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在历史上的价值。
发布于:山东省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